高淳“农综改”接近收官
蔬菜种植用上“数字农场系统”,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翻了一番多;构建从蟹种、养殖到销售的现代化螃蟹全产业链条,小螃蟹成为有奔头的大产业;富口袋更要富脑袋,挖掘自身文化底蕴,涵养淳朴乡风,乡村治理多了“文化利器”……
2021年5月,南京市高淳区成功入选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围绕乡村产业发展机制、数字乡村发展机制、促进农民增收机制、改善乡村治理机制等方面大胆改、深入试。如今,高淳三年“农综改”接近收官,这块国字号“试验田”到底种出了什么?
插上“数字翅膀”,解锁智慧农业密码
12月22日,正值冬至,走进漆桥街道双游村农民创业园,种植大棚里绿意盎然,辣椒、茄子、小青菜……一垄垄蔬菜生机勃勃,呈现一幅限定款“冬收”景象。
“咱村大棚蔬菜,除了栽苗和采摘等需要人工,其他各环节几乎不用人工,灌溉、治虫等日常管理通过手机上的数字农场系统就能远程操控。”双游村党总支书记诸新良说。
2021年,双游村抓住“农综改”机遇,通过实施数字乡村发展农村电商产品品牌建设项目,陆续建成数字农场物联网平台、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系统、自动喷淋灌溉系统等,打造智慧化农民创业园。
“你看,39号大棚湿度有点低,数字农场提醒要浇水了。”诸新良随即点开数字农场开启喷淋灌溉系统,“如果超过半小时不点击开启,平台就会自动进行喷淋灌溉。”
数字农场投用后,创业园260多亩大棚的长期管理人员由80多人压缩到目前的8人,人工成本大幅减少。此外,双游村还通过数字赋能,做强电商平台、推动产业升级,2020年村经营性收入204.2万元,而2023年经营性收入已达512.8万元,比三年前翻了一番多。
高淳区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农综改”,高淳加快推进数字农业建设,探索智慧农业赋能增效机制,以数字赋能实现对种养过程自动监测,从而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综合经营效益,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做强特色产业,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
冬日的高淳永胜圩万亩高效水产养殖基地,成群的白鹭在悠闲觅食。大小基本相同的标准化塘口边,每隔十几米就有一个“养殖智能管理系统”,可随时监测塘里的溶解氧、透明度、pH值等指标。
“以前这里可不是现在的样子,大小不一的蟹塘星罗棋布,近200养殖户在此养蟹,少的养10亩,多的也就50余亩。”江苏固城湖青松水产专业合作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邢青松介绍,受规模零散、缺乏技术支撑、销售渠道不畅等因素影响,养殖户整体效益不高。
2021年,借助“农综改”约1.3亿元专项资金,青松水产合作社参与流转2.1万亩土地,统一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改造,打造了永胜圩万亩高效水产生态养殖基地。2.1万亩养殖区被分割成40个工区,每个工区500亩,23家经营主体“拎包入住”。
和普通蟹塘相比,生态基地养殖的螃蟹规格更大、产量更高,今年基地蟹塘每亩养出的4两以上高规格螃蟹比例达到70%左右。“23家养殖企业亩均效益比普通蟹塘增加30%。”邢青松说。
除了对养殖环境进行改造,高淳还在蟹种培育、销售等环节发力,建成高淳区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研究所、中华绒螯蟹原种场等5个省级及以上研发平台,挂牌成立江苏省河蟹产业研究中心、南京固城湖河蟹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构建起现代化的螃蟹全产业链条,为高淳乡村振兴增添了强劲发展动能。
“农综改”一项重要任务是积极探索乡村产业发展机制,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培育发展新动能。如今,依托试点区域资源禀赋,高淳差异化培育“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生态+康养”等新兴业态,积极探索务实管用的利益联结、产销联动机制,推动形成“村企联手、和谐共进”的发展格局。
彰显文化底蕴,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近年来,固城街道花山村产业一路“狂飙”,村集体收入水涨船高。2011年前,该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每年仅有6万元。2022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398.13万元,增长了60多倍。富口袋更要富脑袋,2021年,花山村挑起“农综改”探索乡村基层治理路径试点的担子。
“山连着水,水连着舟,我家就在花山村的那头……”花山村所有村民几乎都会唱这首歌。这是村歌《我的村庄我的地球》。小小的村庄拥抱着地球,歌声里满是村民对花山的热爱与自信。
这种强烈的自信认同感,不仅来自产业提供的物质基础,更来自深厚的文化底蕴。春秋的传奇、汉代的古墓、盛唐的驿道、宋朝的宗祠,还有数不清的传说故事,花山村在探索乡村基层治理的道路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
在当地,提及花山村的历史故事和传说,村民都会提到“何老师”。“何老师”名叫何庚荣,是当地的老师,一直帮助花山村收集、整理故事,传播花山村文化。在强烈文化认同的带动下,村民主动参与花山村社会治理,“吴阿姨”“橄榄绿”“新青年”等志愿服务队接连成立,儿童课业辅导、邻里问题协调、乡风文明引导、美丽乡村打造,村民主动参与、自我服务,乡村迈入善治新轨道。
国字号“试验田”,结出丰硕“振兴果”。高淳区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近三年试点试验,高淳“农综改”接近收官,目前一揽子产业项目投资建成,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机制逐步健全,农民增收渠道愈发多元,农村生态文明更加高质量。下一步,高淳将继续扎实推进试点试验工作,努力为全国农业农村发展探索出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高淳经验”。
原文链接:http://nyncj.nanjing.gov.cn/nygzdt/202312/t20231228_413314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致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于天...2020-08-24
- 致忻州市忻府区人民政府王...2020-07-02
- 致中共牡丹江市委马志勇书...2020-05-22
- 致廊坊市公安局赵晋进局长...2020-07-29
- 2021年农村双女户补贴...2021-04-29
- 致青岛市崂山区纪检委刘文...2020-05-25
- 公安部通知:严禁警察直接...2021-02-01
- 致忻州市忻府区民政局张炳...2020-07-02
- 致沈阳铁西区人民政府郭忠...2020-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