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社会关注

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安徽主场活动在固镇县举办

时间:2024-09-18 来源:安徽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安徽主场活动新闻发布会在蚌埠市固镇县召开

  春华秋实,岁稔年丰。9月13日,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安徽主场活动新闻发布会在蚌埠市固镇县召开。记者从会上了解到,今年丰收节安徽主场活动落户皖北,将于9月22日农历秋分在固镇县举办。今年安徽夏粮总产351.86亿斤、增3.7亿斤,实现“二十一”连丰,届时将全省联动,展示“江淮粮仓”新丰收。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活动,让乡村“潮起来”,农耕文化“活起来”,乡村美食“火起来”,丰收盛会“热起来”。

  学用“千万工程”礼赞丰收中国

  中国农民丰收节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法定节日,今年是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新闻发布人、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总农艺师程燚表示,当前,正值全省上下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之际,我们还将迎来新中国75周年华诞,安徽作为中国农村改革主要发源地,办好农民丰收节意义重大。

  据程燚介绍,今年丰收节将以“学用‘千万工程’ 礼赞丰收中国”为主题,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活动,全面展示我省“三农”发展成就、新时代农民精神风貌、农耕文化传承与发展。同时,全省其他15个设区市也将同步组织庆丰收活动。

  全省联动 共庆丰收

  今年的活动有哪些特色呢?程燚透露,今年丰收节将突出安徽特色、皖北元素、全省联动,以徽风皖韵为底色,彰显皖北平原的广袤厚重,全省联动、共庆丰收。突出以节为媒、以节聚势、以节兴农,通过举办丰收节,全方位展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风采,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

  在形式上,更加注重新技术的应用,运用裸眼3D、人工智能、VR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新装备、新设施,让乡村“潮起来”。更加注重农耕文化的展示,梳理江淮农耕文化发展脉络,创新表达形式,彰显古今文化的交汇交融,让农耕文化“活起来”。更加注重乡村美食的品鉴,举办江淮美食节活动,现场品鉴各地乡村美食,充分展示江淮传统乡土饮食文化,让丰收节更具烟火气、冒热气、聚人气,让乡村美食“火起来”。广泛遴选农民群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县乡村各级负责人、科研教学等代表走进主场,让15个市与全省主场互动联动,组织市民走进乡村,与广大农民共享丰收喜悦,让丰收盛会“热起来”。

  “江淮粮仓”“二十一”连丰

  今年安徽夏粮总产351.86亿斤、增3.7亿斤,实现“二十一”连丰。此次农民丰收节将充分展示我省粮食生产的新成就,进一步增强多种粮种好粮、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的信心。

  作为农村改革主要发源地,继小岗村“大包干”、农村税费改革后,我省在土地确权、宅基地制度改革、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此次农民丰收节将充分展示我省二轮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农村“三变”改革的新进展,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动能。展示“现代农业”的新成就。

  当前,我省正在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6.5%,农业生产信息化率居全国第1位。此次农民丰收节将集中展示农业科技、种业振兴、农机装备、智慧农业等方面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充分展现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蓬勃态势。

  我省2012年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去年,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启动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这是我省乡村建设的又一次迭代升级。此次农民丰收节将集中展示我省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取得的新成就。

  我省农耕文化源远流长。此次农民丰收节将集中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组织青少年农耕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弘扬江淮优秀农耕文化。

  程燚在发布会上发出邀请,欢迎大家到皖北“大平原”、江淮“大果岭”、烟雨“大黄山”走一走、看一看,赏乡村美景、尝乡村美食、品乡村风情。


原文链接:https://nync.ah.gov.cn/snzx/zwxxi/5751281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工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民工资讯网 nmgz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4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