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农民工资讯

通化市园艺特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时间:2021-12-28 来源:吉林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今年以来,通化市积极落实国家和省相关扶持政策,全力推动园艺特产业壮大发展。目前,全市园艺特产业种植面积达到94万亩,产量达到40万吨,生产产值达到65亿元。

  高位推动促进产业壮大发展。通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园艺特产业发展,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确定重点发展六大农业龙型经济,依托资源禀赋,打造人参、葡萄、优质稻米、中药材、蓝莓、林特山珍农业特色产业集群。市政府成立领导小组,各产业组建专班,制定产业发展方案,明确发展目标、任务,全力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55万亩、山葡萄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蓝莓种植面积达到1.1万亩、蔬菜生产面积达到10万亩、水果种植面积8万亩。

  优化种植结构,科学规划发展布局。按照市场需求是方向标、资源禀赋是定位器的原则,通化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为吃而种向为卖而种转变,通过大力实施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释放土地最大效益,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集聚,打造“两区一圈”的发展布局。即:辉柳北部粮牧功能区,通集南部特产优势区,东昌、二道江环城都市农业圈三大板块。集安市持续加大集安人参现代农业产业园和集安人参中国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力度,着力打造中国人参产业的领跑者;辉南县重点发展绿优稻米、精品畜禽、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水产养殖等产业板块,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基地;柳河县重点发展了绿优稻米、山葡萄、棚膜经济、苗木、林果、中药材、烟叶、畜禽养殖等特色产业,已初步显现了产业集聚效应;通化县大力发展道地药材、绿优稻米、有机蓝莓、食用菌等优势产业,扎实推进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和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先导区建设;东昌区、二道江区重点围绕环城都市农业圈,逐步打造休闲农业、设施农业、旅游农业、都市农业、精品农业的试验区和城市的“后花园”。

  科技支撑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依托吉林省人参研究院、通化师院、通化市园艺研究所、集安人参研究所、柳河葡萄酒研究中心、集安葡萄研究中心等科研、教育、推广等院所,积极与国家、省级院校、科研单位合作,促进产业品种培育、栽培技术创新。经过多年的培育,通化市现有“边条参”“新开河”,葡萄“公酿一号”“双红”“左优红”“北冰红”,蓝莓“禾韵1号、2号”等多个优良品种。

  创建园区促进产业聚集发展。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积极创建国家、省级特优区、产业园。通化市创建了集安山葡萄、通化蓝莓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集安人参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国A股上市的3户人参题材企业全部坐落在通化,拥有2户上市葡萄酒企业。快大人参市场、清河野山参交易中心,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园参和野山参交易市场。

  品牌打造促进产业绿色发展。通化市所辖集安市、辉南县、柳河县、通化县4个县(市)均被列入吉林长白山人参原产地域保护县(市),通化西洋参、通化县人参、集安人参申报地理标志,全市拥有新开河、益盛、紫鑫3个中国驰名商标,7个吉林省著名商标,132个产品、85个原料基地获“长白山人参”品牌授权,位列全省第一位。近年来,通化葡萄酒产品在各类世界顶级酒类大赛中荣获金奖49个、银奖铜奖67个。通化禾韵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是惟一一家蓝莓通过欧盟有机食品认证的单位。

  落实政策促进产业持续发展。积极落实《吉林省现代园艺特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关于加快推进全省棚膜经济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吉林省加快黑木耳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等政策,通过农网、微信工作群发布宣传补贴政策,充分调动各方发展园艺特产业积极性。疫情防控期间支持扩大“菜篮子”生产,落实省补贴资金500万元,确保冬季棚室蔬菜生产面积达到1550亩,保障了本地蔬菜有效供给。全市30亩以上设施园区达到20个,30万袋食用菌生产企业达到30户。


原文链接:http://agri.jl.gov.cn/xwfb/sxyw/202112/t20211228_836000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工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民工资讯网 nmgz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4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