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豆包里的家乡味道
“腊月里,蒸豆包,热气冒,香味飘。”眼下,正是黏豆包的销售旺季,位于九台区卡伦湖街道王家村的小于子食品有限公司最近订单不断,生产车间里四处弥漫着黏豆包的香甜,这里一天要蒸出20万个黏豆包,整个村庄沉浸在忙碌充实的氛围中。
走进生产车间,热气弥漫,一会儿功夫,热腾腾的黏豆包出锅了。看着晶莹剔透的黏豆包,王家村党总支书记钱兴海得意地说,还真“别拿豆包不当干粮”,现在大伙都忙着做黏豆包。从11月份投入紧张的生产,这里每天的用面量7000多公斤,整个冬天忙得脚不沾地。
不仅在长春热销,王家村的黏豆包在东北三省也是小有名气。小小黏豆包如何做成大产业?2013年以前,王家村做的黏豆包也不少,但一家一户特别分散,黏豆包的市场半径小。唐淑颖,也是小于子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重新整合了村里的小作坊,成立起食品加工厂,还注册了商标,并建设了2000多平方米的生产车间。保留大缸和面、火炕发面、铁锅烀豆等原生态生产工艺,再加上“精包装”,王家村的黏豆包火了起来。
“火炕自然发的面,甜中带着一丝特殊的味道,这是决定黏豆包是否纯正的关键。生产条件改善了,但传统工艺和手工制作方式要传承。”唠起这黏豆包,唐淑颖很是自豪,“我们村盛产江米,原材料都是就地取材。黏豆包的造型也是别出心裁,揉搓的同时捏两下,使黏豆包看上去更立体,吃起来让人记忆深刻。”
仔细观察制作流程,发面的、烀豆的、包制的、烧火的、起锅的……各项工序井然有序,随时考验着操作者手艺。操作台前,发好的面已经放在盆里,只见几名工作人员把揉好的面放在掌心,双手翻飞、团面成球,几下拍成饼状,拿起团好的豆馅包进皮里,迅速滚几下,转瞬间一个灵巧的黏豆包就立在了托盘上,整套动作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
“成手一分钟能包十多个。黏豆包制作的每个环节都要格外留心,水温要在80℃以上,面要软硬适中……”高峰期,这里有四五十人做黏豆包,手艺变成了效益,对前来务工的村民来说,收获更多的是信心,“在这干了几年,每天都能有上百元的收入,在家门口就能有稳定的工作,感觉特别好。”
小豆包做出“大名堂”,摇身变成“金干粮”。这种透着一股黑土地朴实劲儿的“年干粮”不仅成为王家村增收致富的“香饽饽”,“豆包村”的美誉也成为当地一张亮眼的名片。
原文链接:http://agri.jl.gov.cn/xwfb/sxyw/202201/t20220121_838273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致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于天...2020-08-24
- 致忻州市忻府区人民政府王...2020-07-02
- 致中共牡丹江市委马志勇书...2020-05-22
- 致廊坊市公安局赵晋进局长...2020-07-29
- 2021年农村双女户补贴...2021-04-29
- 致青岛市崂山区纪检委刘文...2020-05-25
- 公安部通知:严禁警察直接...2021-02-01
- 致忻州市忻府区民政局张炳...2020-07-02
- 致沈阳铁西区人民政府郭忠...2020-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