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省政府印发《四川省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
近日,省委、省政府印发《四川省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四川省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全文如下。
为在新发展阶段持续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全面建设法治政府,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快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全面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智能高效、廉洁诚信、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到2025年,政府行为全面纳入法治轨道,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显著增强,政府治理信息化与法治化深度融合,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法治政府建设在全面推进依法治省进程中率先取得突破、迈上新的台阶。
二、工作任务
(一)健全政府机构职能体系,推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1.优化政府职能。认真履行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职能,厘清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强化制定实施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职能,更加注重运用法律和制度遏制不当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的行为。进一步优化省、市两级政府职能配置,依法将一批省级行政职权事项赋予下级政府实施。推进编制资源向基层倾斜,鼓励、支持从上往下跨层级调剂使用行政和事业编制。
2.深化权责清单管理。全面落实《四川省权责清单管理办法》,依法完善、动态调整、持续优化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加快推进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两单”融合。依托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完善权责事项管理系统。
3.精简规范行政许可。进一步精简行政许可事项,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普遍落实“非禁即入”。严格控制新设行政许可,坚决防止以备案、登记、行政确认、征求意见等方式变相设置行政许可事项。
4.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按照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等方式,分类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在自由贸易试验区进一步加大改革试点力度,2022年年底前建立简约高效、公正透明、宽进严管的行业准营规则。积极推进“一业一证”改革,探索实现“一证准营”、跨地互认通用。
5.全面落实告知承诺制。推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按照最大限度利民便民原则,明确告知承诺制的事项范围、适用对象、办理流程和监管措施。持续做好证明事项清理工作,动态更新证明事项清单,防止证明事项边减边增、明减暗增。
6.强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根据不同领域特点和风险程度,编制年度监管计划和涉企现场检查事项清单,对疫苗、药品、特种设备、危险化学品等特殊重点领域实行严格监管。除有法定依据外,严禁各级政府采取要求特定区域或行业、领域的市场主体普遍停产停业的措施。
7.推进社会信用监管。根据失信行为的性质和严重程度,采取轻重适度的惩戒措施。建立健全信用修复、异议申诉机制。加快推进全省信用信息平台建设,畅通政企数据流通机制,加快建设四川省社会信用信息平台(二期),2023年实现与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和部门信用信息系统数据共享。
8.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按照鼓励创新原则,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实行包容审慎监管,针对其性质、特点分类制定监管规则和标准,防止简单化予以禁止或放任不予监管。
9.加快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围绕“一网通办”优化再造政务服务事项服务流程,编制发布“一件事”办事指南,提高网上申报率。按照应接尽接原则,全面完成省直部门自建业务系统与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深度对接。
10.有序推进政务通办。加快推进“省内通办”和“跨省通办”,编制发布高频服务事项清单,统一业务规则和标准,开展线上“全程网办”、线下“异地代收代办”,实现同一事项在不同地区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满足各类市场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异地办事需求。
11.推进适老化政务服务。坚持传统服务与智能创新相结合,围绕老年人出行、就医、消费等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设置必要的线下服务窗口,配套实施一批有效措施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难题,助力老年人共享数字政务成果。
12.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推进公平竞争审查与合法性审核有效衔接,及时清理废除工程建设、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等领域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打破各类“隐性门槛”。加强和改进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严肃查处严重侵害市场主体和消费者合法权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竞争违法行为。
13.依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深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四川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四川省企业和企业经营者权益保护条例》,依法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和自主经营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侵权惩治力度,切实保护企业品牌、商誉。加强政企沟通,在制定修改政府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过程中充分听取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意见。
14.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统筹用好天府中央法务区资源,全面整合律师和公证、司法鉴定、仲裁等法律服务资源,高标准打造省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电话热线、网络平台融合发展。加强乡村振兴法律服务供给,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着力保障特殊群体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务权益。
(二)健全依法行政制度体系,加快推进政府治理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
15.科学制定立法计划。加强前瞻性研究论证,建立政府立法项目储备库,认真编制年度政府立法计划,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加强政府立法与人大立法的过程协同,积极推进科技创新、营商环境、乡村振兴、公共卫生、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文化旅游、大数据发展应用等重点领域立法。推动修订《四川省人民政府拟定地方性法规草案和制定规章程序规定》《四川省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
16.加大立法评估力度。建立健全政府立法评估制度,进一步规范立法评估的实施主体、程序步骤和报告内容。完善立法项目立项论证制度,持续开展立法前必要性、可行性评估,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后评估工作。建立健全立法风险防范机制,将风险评估贯穿立法全过程。加强政府立法专家库建设。
17.推进“开门立法”。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进一步畅通立法项目征集渠道,健全立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机制、立法协商工作机制,对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立法草案,专门听取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的意见建议。建立意见建议沟通反馈机制,对反映集中的热点问题,及时反馈意见建议采纳情况。发挥基层立法联系点作用,鼓励引导人民群众有序参与政府立法。
18.推进区域协同政府立法。围绕长江、黄河流域等生态保护和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等领域,加强与相邻省(市)政府开展协同立法研究。支持市(州)政府积极探索开展跨区域协同立法。
19.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管理。凡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文件已作出明确规定,或现行文件已有部署且仍然适用的,一律不发行政规范性文件。加强制定主体清单管理,各类临时机构、议事协调机构、工作部门内设机构和派出机构不得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建立健全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协调机制,防止政出多门、政策效应相互抵消。
20.加强合法性审核。政府规范性文件的起草部门,要严格履行合法性审核初审职责,对制定主体、权限、程序和内容等方面从严把关,防止重形式、轻内容、走过场。完善合法性审核专家协审机制,提升审核工作质效。
21.强化监督和管理。政府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要按照规定程序和时限报送备案,努力实现报备率、及时率、规范率达100%。建立健全动态清理工作机制,常态化开展政府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落实行政规范性文件有效期制度,有效期满后需继续执行的,按程序重新发布。
(三)健全行政决策制度体系,不断提升行政决策公信力和执行力
22.强化依法决策意识。贯彻落实“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严格遵循法定权限和程序作出决策,市、县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不得违反《四川省市县重大经济事项决策规定(试行)》。坚持把是否遵守决策程序制度、做到依法决策作为对政府部门党组(党委)开展巡视巡察和对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开展考核督察、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防止个人专断、搞“一言堂”。
23.严格履行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程序。健全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不得以征求意见等方式代替合法性审查。提升法律顾问参与度,发挥法律顾问在重大行政决策中的法律咨询作用。加强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理论与实务研究,制定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操作指南。
24.充分听取各方意见。涉及社会公众切身利益的重要规划、重大公共政策和措施、重大公共建设项目等,应当通过举办听证会等形式加大公众参与力度,认真听取和反映利益相关群体的意见建议。建立健全重大行政决策咨询专家库,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决策事项,应当组织专家论证。深入开展社会稳定、公共安全等方面的风险评估,对决策实施的风险进行科学预测、综合研判。
25.加强决策事项目录化案卷化管理。推行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年度目录公开制度,明确决策事项、法律政策依据、需履行的程序、承办单位、执行时间等。建立健全决策过程记录和材料归档制度,及时将决策过程和决策实施中的文件资料整理归档,实现决策全过程记录。
26.完善行政决策执行机制。决策机关应当在决策中明确执行主体、执行时限、执行反馈等内容,及时掌握执行进度、效果。重大行政决策一经作出,未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变更或停止执行。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倒查机制,促进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27.推进决策后评估工作。决策机关依法组织开展决策后评估工作,提出继续执行、停止执行、暂缓执行或修改决策等建议。决策后评估结果作为调整重大行政决策的重要依据。
(四)健全行政执法工作体系,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28.深化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深化城市管理、市场监管、生态环境、文化市场、交通运输、应急管理、农业等领域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设区市与市辖区原则上只设一个行政执法层级,县(市、区)一般实行“局队合一”体制。建立健全综合执法、联合执法、协作执法工作机制,实现线索互通、信息共享、案件会商、执法联动。加强综合行政执法制式服装和标志监督管理工作。
29.推进基层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做实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强化乡镇(街道)的统一指挥和统筹协调职责,逐步实现乡镇(街道)“一支队伍管执法”。稳步将基层管理迫切需要且能有效承接的行政执法事项下放给基层,坚持权随事转、编随事转、钱随事转,确保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有监督。建立健全乡镇(街道)与上一级有关部门行政执法案件移送及协调协作机制。
30.加大重点领域执法力度。梳理食品药品、公共卫生、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安全生产、劳动保障、城市管理、交通运输、金融服务、教育培训等领域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开展集中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违规野外用火、利用互联网制售侵权假冒伪劣商品、电信诈骗、损害生态环境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强日常监管和执法巡查,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违法风险。畅通违法行为投诉举报渠道,对举报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和重大风险隐患的有功人员依法予以奖励和严格保护。
31.纵深推进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深入贯彻实施行政处罚法及《四川省行政执法公示办法》《四川省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办法》《四川省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办法》,强化宣传培训,健全相关配套制度。推进“三项制度”向基层延伸,实现省、市、县、乡四级全覆盖,打通规范行政执法“最后一公里”。健全执法经费保障机制,保障行政执法机关依法履职所需的执法装备、经费等。
32.规范行政执法人员管理。完善行政执法证、行政执法监督检查证管理制度,2022年年底前完成全省行政执法证件换发。试行电子行政执法证,强化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动态管理。建立行政执法标准化培训机制,建设一批培训考试基地。加强行政执法辅助人员管理,切实提高行政执法辅助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能力。
33.规范行使行政裁量权。全面落实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动态调整各行政执法行为的行政裁量权基准并公开发布,不断细化量化裁量范围、种类、幅度等,最大限度压缩自由裁量空间。行政执法机关适用行政裁量权基准的,应当在行政决定中说明理由。
34.推进行政执法标准化建设。严格执行行政执法流程标准、行政执法文书标准,2022年年底前编制发布全省行政执法案件编号标准、行政执法用语标准、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标准,逐步实现执法标准化。
35.有效落实行刑衔接。贯彻落实《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等有关制度,切实做好涉嫌犯罪案件移送工作,不得以行政处罚代替移送。加快行刑衔接工作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线上线下同步移送,行政执法部门涉嫌犯罪案件主动移送率达100%。
36.依法制定包容免罚清单。依照行政处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综合考虑违法次数、造成的危害后果、改正程度等因素,根据实际制定发布多个领域的包容免罚清单。对适用不予行政处罚的轻微违法行为,行政执法部门应当通过批评教育、指导约谈、责令改正等方式予以纠正。
37.强化行政执法案例指导。建立和实施行政执法案例指导制度,对事实认定正确、法律适用准确、程序合法的典型案件,加强案例的定期发布、以案释法,进一步统一执法标准,提高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的能力和水平。
(五)健全突发事件应对体系,依法预防处置重大突发事件
38.完善突发事件应对制度。建立健全全省应急预案体系,完善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加强预案间的衔接。健全突发事件应对征收、征用、救助、补偿制度,规范相关审批、实施程序和救济途径。进一步规范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疫情防控制度体系。
39.健全应急响应机制。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参与的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完善各类应急举措的处置程序和协调机制,明确不同级别响应的启动标准和流程。完善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制度。
40.加大应急执法力度。对违反安全生产法、传染病防治法、防震减灾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森林防火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行为,切实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依法严厉打击利用突发事件哄抬物价、囤积居奇、造谣滋事、制假售假等扰乱社会秩序行为。加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普法宣传,引导全社会增强法治意识。
41.加强基层应急体系建设。充实基层应急管理力量,组建乡镇(街道)应急队和村(社区)应急分队,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及装备。整合优化基层信息员队伍,引导村(社区)居民开展事故灾害隐患排查,把风险防控工作落实到基层。
42.规范社会救援力量管理。完善社会应急力量备案登记、调用补偿和保险保障等方面的配套措施,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慈善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参与应急救援、培训、演练,形成与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力量体系。统筹全省社会应急力量参与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的指挥调度,按规定将社会应急力量参与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工作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
(六)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行政预防调处化解体系,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43.不断健全行政调解制度。加快制定全省行政调解工作办法,进一步规范行政调解范围、内容和程序。依法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交通损害赔偿、治安管理、环境污染、社会保障、房屋土地征收、知识产权等方面的行政调解。加强对行政调解人员的教育培训,积极开展行政调解工作,提升行政调解工作水平。
44.切实加强“三调”联动。贯彻落实《四川省纠纷多元化解条例》,完善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用好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信息系统,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及时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类纠纷。
45.有序推进行政裁决。梳理公布行政裁决事项,纳入政府部门权责清单管理。严格履行行政裁决职责,对依法受理的需在法定期限内作出的裁决,不得以非法定事由拒绝受理或久拖不决,坚决防止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出台行政裁决程序标准,统一全省行政裁决工作的程序、法律文书和操作规范,实现行政裁决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制度化。
46.深化行政复议体制改革。落实中央部署,整合地方行政复议职责,合理调配编制资源,确保行政复议机构人员配备与工作实际相适应,推动2022年年底前基本形成公正权威、统一高效的行政复议体制。加强行政复议工作保障,将行政复议工作经费列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配备必要的办案设施。
47.提高行政复议办案质量和效率。加强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完善行政复议案件受理、审理、决定等工作流程。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案件办理智能化、便捷化水平。县级以上各级政府建立健全行政复议委员会,为重大、疑难、复杂的案件提供咨询意见。建立行政复议决定及行政复议意见书、建议书执行监督机制,实现个案监督纠错与倒逼依法行政的有机结合。
48.规范行政应诉工作。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着力提升出庭应诉率,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社会高度关注或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案件,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100%。支持法院依法受理和审理行政案件,切实履行生效裁判。支持检察院开展行政诉讼监督工作和行政公益诉讼,积极主动履行职责或纠正违法行为。进一步完善司法建议、检察建议反馈跟踪机制,及时办复率达100%。
49.提升行政应诉工作质效。定期组织庭审旁听、案件研讨、集中培训等活动,提高行政机关负责人、行政应诉人员的行政应诉能力。强化行政与司法的良性互动,推动诉源治理。支持法院开展调解和协调工作,推动行政争议多元化解、实质化解。
(七)健全行政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促进行政权力规范透明运行
50.加强人大监督。认真执行向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接受询问和质询等工作制度,认真听取人大代表意见,及时研究办理人大代表建议。配合人大开展法律法规实施情况检查,积极做好现行法律法规的实施和宣传工作。
51.强化专门监督。加强审计监督,推进审计全覆盖,推动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提高审计整改实效。加强统计监督,严肃查处统计违纪违法行为,坚决遏制“数字上的腐败”。加强财会监督,规范政府收支行为,提高财政会计信息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
52.加强政府督查。贯彻实施《政府督查工作条例》,研究制定我省贯彻落实措施。突出督查重点,强化对跨区域、跨行业等重要事项的专项督查和对涉及民生领域重大决策事项的督查,进一步发挥督查激励和约束作用。完善方式方法,强化程序意识,提高依法督查、规范督查的能力和水平。
53.推进行政执法监督。贯彻落实《四川省行政执法监督条例》,2024年年底前基本建成省、市、县、乡四级全覆盖的比较完善的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创新行政执法监督方式,针对重点领域开展专项监督、案卷评查等活动,增强执法监督工作实效。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严格按照权责事项清单分解执法职权、确定执法责任。畅通常态化监督渠道,探索建立与政府督查及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相衔接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
54.深化基层政务公开。根据基层政务公开标准指引,调整完善基层政务公开标准目录,并统一向社会发布。加快建设基层政务公开标准体系,深化为民办事服务公开,建立政策“解读人”制度,进一步完善公开机制,加强队伍培养和平台建设。探索开展“互联网+政务公开+基层治理”行动,提升基层政府治理能力。
55.提升政务公开水平。健全政府信息发布、审查、协调和动态管理等制度,确保信息的权威性、规范性和一致性。聚焦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创新驱动发展、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部署,做好政策发布工作,持续推进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实施、公共资源配置及惠民惠农惠企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公开,做到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全部公开到位。
56.推进政务诚信建设。推动行政合同管理规范化,严格行政合同合法性审查,有效防控行政合同法律风险。完善政务诚信考核指标体系,将政府守信践诺情况作为评价内容,按规定向社会公开各级政府和部门政务失信信息。加大失信惩戒力度,重点治理债务融资、政府采购、招标投标、招商引资等领域的政府失信行为。探索推行对乡镇(街道)开展政务诚信评价,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感。
(八)健全法治政府建设科技保障体系,全面建设数字法治政府
57.深化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平台功能,与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深度融合、与市县协同联动、与实体大厅功能互补,实现从省到村(社区)网上政务全覆盖。推进政务服务向移动端延伸,推广应用“天府通办”移动端,实现更多政务服务事项“掌上办”。
58.加强信息化管理。积极对接国家法规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统一公开查询平台,2023年年底前实现我省现行有效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统一公开查询。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省、市、县、乡四级联网的政府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监督平台。
59.加强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积极对接全国行政执法综合管理监督信息系统,充分发挥四川省行政执法综合管理监督信息系统作用,实现行政执法人员的资格信息动态管理、在线培训考试、数据统计分析。依托“互联网+监管”系统,推进执法公示平台建设应用。总结推广“法治账图”模式,积极推进“智慧执法”“掌上执法”。
60.健全数据共享协调机制。推动数据信息标准化,进一步明确政务数据提供、使用、管理等各相关方的权利和责任,推动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快推进身份认证、电子印章、电子证照等统一认定使用,实现电子证照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共享应用。对能够通过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现关联共享的证照,不再要求申请人提供实体证照,切实减轻企业和群众办事负担。
61.加强数据分析运用。运用大数据辅助行政决策、行政立法和行政执法工作,提升数据资源价值。在依法保护国家安全、商业秘密、自然人隐私和个人信息的同时,推进政府和公共服务机构数据共享,优先推动民生保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等领域政府数据向社会有序开放。建立健全大数据安全体系,推进数据分类分级保护,严格规范数据处理。
62.推进“互联网+监管”系统应用。加强智慧监管体系建设,推动监管事项全覆盖、监管过程全记录、监管数据可共享、监管结果可追溯,2022年年底前实现各方面监管平台数据的联通汇聚。鼓励通过物联网、视联网等非接触式监管方式,提升执法监管效率和预警防控能力,减少对市场主体正常经营活动的干扰。
(九)健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法治协同体系,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
63.推进区域政策协同。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涉及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改革开放、生态保护、城市建设、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充分发挥政府立法的引领规范作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定期同步清理川渝两地政府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对不适应区域协调发展的及时修改完善。
64.加强区域执法协作。围绕执法队伍建设、案件协查协办、投诉举报协作处理、执法信息互通共享等方面,加强食品药品、生态环境、交通运输、文化旅游等领域执法协作,提升行政执法“同城”效应。健全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体系,协同开展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推进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一体建设。
65.推进政务服务便利共享。持续推动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川渝通办”,完善跨区域服务事项清单,出台成渝地区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目录。协同推进“证照分离”改革,探索建设成渝地区“无证明城市”。深化住房保障领域合作,推进房地产信息开放共享。大力推动川渝协同开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综合试点。建立跨区域公平竞争审查专家库,开展交叉互评,共同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三、保障措施
(十)加强党的领导,完善法治政府建设推进机制
66.加强党对法治政府建设的领导。各级党委要将法治政府建设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推进、同督促、同考核、同奖惩。要安排听取法治政府建设有关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影响法治政府建设的重大问题。
67.压实政府主体责任。各级政府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切实履行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主体责任,制定本地法治政府建设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研究解决法治政府建设重大问题并及时向同级党委请示报告。
68.严格落实第一责任人职责。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切实履行推进本地、本部门法治政府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做到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要案件亲自督办。将履行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作为年终述职内容,作为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参考。
69.依法依规开展示范创建。按规定组织实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力争到2025年10个市、县获得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或项目命名。对法治政府建设的经验做法进行推广,以创建促提升,以示范带发展,促进法治政府建设水平整体提升。
70.加强督察考核评估。认真落实《法治政府建设与责任落实督察工作规定》,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督察工作。将法治政府建设纳入党委、政府目标绩效考评体系,加大考核力度,提升考核权重,层层传导压力。健全评估机制,鼓励引导政策咨询研究机构参与第三方评估,开展人民群众满意度测评,提高评估质量。
71.严格执行年度报告制度。各级政府和县级以上政府部门要按规定主动报告并公开本地、本部门上一年度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情况。进一步规范年度报告内容形式和公开途径,探索实施“同一平台、同一时段”集中公开,方便人民群众查询和监督。
72.加强法治教育培训。健全党委(党组)中心组学法、领导干部会前学法、重大决策前专题学法制度。各级政府领导班子每年应当举办两期以上法治专题讲座,市、县政府承担行政执法职能的部门负责人任期内至少接受1次法治专题脱产培训。建立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应知应会法律法规清单,将法治教育纳入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初任培训、任职培训的必训内容。充分利用四川省国家工作人员学法考法平台开展线上学法。
73.加强政府法治工作队伍和机构建设。加大政府立法、备案审查、行政复议应诉、行政执法监督、行政裁决工作人员的培养和储备工作力度,有计划组织开展专题培训,建设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专门法治队伍。对在法治政府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加强各部门和市、县政府法治机构建设,优化基层司法所职能定位,保障人员力量、经费等与其职责任务相适应。
74.加强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队伍建设。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实施外聘法律顾问“统采统管”,由县级以上政府统一聘请法学专家或律师事务所,共同承担本级政府和部门的法律顾问工作,按规定将相关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加强公职律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为公职律师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提供保障。
75.加强理论研究。围绕重点领域、重大事项、热点问题,发挥党校(行政院校)、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法学会等智力优势,推动法治政府建设理论研究向纵深发展。鼓励、推动高等学校成立法治政府建设高端智库和研究教育基地。
76.加大宣传力度。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完善国家机关普法责任清单制度,加强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加大法治政府建设成就经验宣传力度,积极营造政府依法行政、群众知法守法的良好法治氛围。
原文链接:http://nynct.sc.gov.cn/nynct/c100630/2022/1/20/21ab7cebbee7422ab126d8051196a17a.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致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于天...2020-08-24
- 致忻州市忻府区人民政府王...2020-07-02
- 致中共牡丹江市委马志勇书...2020-05-22
- 致廊坊市公安局赵晋进局长...2020-07-29
- 2021年农村双女户补贴...2021-04-29
- 致青岛市崂山区纪检委刘文...2020-05-25
- 公安部通知:严禁警察直接...2021-02-01
- 致忻州市忻府区民政局张炳...2020-07-02
- 致沈阳铁西区人民政府郭忠...2020-05-25